|
东北振兴要吃“科技饭”走“创新路”东北振兴要吃“科技饭”走“创新路” 播报文章 已关注 本报记者 徐蔚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要求。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请他就如何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要求,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进东北全面振兴谈谈自己的看法。 梁启东介绍,东北地区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最早建立的以重化工业为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和骨干企业,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为共和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完善,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诸多的不适应。特别是近年来,地区产业发展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经济位次后移,人才流失严重,调整经济结构任务艰巨。 那么,应该怎样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要求?怎样正确看待东北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怎样从中央对赋予东北振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准确把握东北振兴的核心内涵、战略定位、重点任务?梁启东认为,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视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梁启东认为,东北有不少优势,或者叫做“独门绝技”。沈阳有一个沈鼓,就是沈阳鼓风机集团,产值、利润都不是很多,却是国内同行业唯一没有“备份”的企业,其王牌产品大型空分压缩机,是实现空气分离氧气和氮气的装置,只有西门子、GE能够生产。这样的设备,赔钱也得上、也得生产、也得保持优势!克服“卡脖子”问题才是关键! 梁启东表示,如果以GDP来衡量,东北经济位次后移;但如果看东北的产业构成,主要是装备制造业和重化工业。这其中,聚集了一大批国之重器。虽然这些产业的市场规模不一定很大,却是保持国家产业独立和赖以生存的倚天长剑,是国家迎击各种风险冲击的顶门杠,是经济正常运转和保持市场稳定的“压舱石”。这是东北的价值所在。 梁启东认为,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关系到国家的“五大安全”。要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去把握。这个定位对于东北是时代要求,更具使命意味。东北承担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任务,要把维护“五大安全”作为政治使命。东北要更好服务于国家新发展格局,服务于国家大战略。 梁启东表示,东北在产业、资源、生态、区位等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东北企业在机器人、医疗CT、高档数控机床、燃气轮机、大型油轮等产品上,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同时,东北拥有一亿人口规模,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这些是东北扩大内需、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还要看到,党的二十大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了重大部署。而东北在科教方面也有优势,大学、科研院所特别是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数量,都排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资源非常丰富。东北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这是党的二十大后给东北提出的真正考验。 梁启东表示,事实上,东北三省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一句话,就是坚定不移吃“科技饭”、走“创新路”。下一步,东北要充分发挥东北在产业数字化方面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方面的数据资源优势,做好场景资源和数据资源开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找准着力点,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贡献东北人的智慧。超前布局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打造标志性产品和领军企业,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上贡献东北力量。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快引育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让创新之花开遍东北大地。 梁启东表示,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有机结合起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推进东北全面振兴,以东北全面振兴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谋划高质量项目群,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升东北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积极融入和服务于新发展格局。 |